drucken Bookmark and Share

保罗·斯图尔特(Paul Stewart)翻译:张唯一

编者语

有关《数字策展》(Curating the Digital)的首次出刊(2020年4月刊第45期)源于多萝西·里希特(Dorothee Richter)和我之间的一次对话。在那之前的2018年,鄂木斯克社交俱乐部(Omsk Social Club)刚委托我制作了一辑简短的出版物,其内容聚焦于建立数字媒体制作在当代艺术和策展实践中的历史与当代节点。本期翻译的文章和采访回溯了这些对话,并在策展和艺术领域为思辨性的数字实践拓宽了前路。而来自中国的新声音的加入,更加深入地阐述了当今策展和数字实践的理论形成与历史基础。

这种历史语境化的扩张为萌生共同叙事和新战略创造了机会,譬如陆扬在2022年的现场动作捕捉表演。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策展实践方法的不断拓宽,以及展示、思考、实践和呈现当代艺术的新途径,都从根本上影响了公共展示的体验方式。通过虚拟画廊和线上平台进行的数字化展示对艺术体验方式的转变已远远超过艺术制作方式本身的改变。网络艺术(net.art)在后互联网艺术的语境化(contextualisation)和规范化(canonisation)下的发展为这一轨迹做出了论证。本期内容旨在帮助理解从数字化的维度对共同空间和共有性进行的讨论,以及数字化在物质生活中的体现和具象化在虚拟世界的呈现。

本期内容包括由里希特呈现的历史叙事,以及瑞士巴塞尔电子艺术中心(HEK Basel)的萨宾娜·希墨尔斯巴赫(Sabine Himmelsbach)对于藏品纳入的更深层次思考。希墨尔斯巴赫主要探讨了一个机构对数字艺术进行策展和收藏时所不得不应对的挑战。她从瑞士巴塞尔电子艺术中心的角度出发,列举该机构的三个主要活动:展示、传递与收藏数字艺术,并且强调如何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和政治状态下提高公众对于艺术和媒体技术的理解能力。文章深入洞悉了机构对于艺术形式的变化如何作出回应并提出沉浸式学习(immersive learning)项目的策略,以及如何带着敬意处理这些媒介。该文章的另一个核心线索是“存在”感,更确切地说是数字化地体验策展意味着什么,以及我们的肉身自我是如何以某种方式与之交织在一起的。通过对海伦·海斯特(Helen Hester)和KA·伯德(KA Bird)的采访,我想集中一些篇幅来梳理围绕数字工作的劳动环境和家庭环境,包括艺术创作,以及它对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日常生活的概念以及“数字”与“物质”并存的意义所在,成为了该问题的核心关注点。

多萝西·里希特在其《从历史视角看数字化策展》(Curating the Digital.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的开头指出:“[数字媒体] 以及它们的物质基础、图像生产、意识形态建设和加速度,已经改变并影响了从约会到选举投票、再到商品和货币交换的所有生活状态、存在形式、以及存在方式。”1 对于文化和策展的思想家来说,揣测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和形式(以及其他人类和非人类)的变化是一个诱人的命题。在提出这一命题时,里希特开始揭示(我所看到的)受到更广泛关注的关键性问题的核心,即存在和经验在尤其是文化生产领域的变化速度,更具体地说,是什么被定义为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与存在形式。谁有权定义这些有关存在的基本原理,并且,坦率地说,是为了谁的利益?

随着数字化带来的影响迅速加剧,探讨在这个世界生存方式的话题在多个领域都变得更加广泛也更加深入,但具体对于策展而言,关于与数字融合生态圈共存的思考重新拟写了参与的(不受控制的)规则。自dot-com、Hotmail、第二人生(second life)、聊天轮盘(Chatroulette)等诞生以来,在处理实践的制作、程序和体验时,在过去的三十年里,随着教育转型、关系美学、新制度主义的观念转变,策展人的角色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到了近年,策展人转向交流体验、推进实践的角色,并将策展行为视为与多个实践节点的互动交流,而不是从客观的角度叙述世界。

很显然,整个主题正在向多个方向扩展;因此,本期为探讨数字策展创造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开端。每一次访谈、艺术作品和文章都通过当代实践对场域、自动化、劳动力和档案的关系进行再加工或检验,在不同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下建立了在创作中技术影响的关系。它是多年的反思与合作的结合。我很高兴能够通过一种全新的观点,将存在于艺术、政治和学术界的各种强烈且渴望的声音所表达的思想和话语呈现出来并汇集在一起,进入一个与传统出版物不尽相同的世界。本期还试图考虑过程导向的、非物质的(譬如仅有软件的形式)或网络系统的媒体艺术品,以及它们是如何被画廊收藏和维护的。

本期内容还包含一些深度的采访:第一个采访旨在理解艺术创作、行动主义以及策展或收藏实践中的数字政治学。在保罗、KA · 伯德(英国米德尔斯堡艺术家)和海伦·海斯特(西伦敦大学教授)的第二次对话中,他们首先围绕异女权主义(Xenofeminist)宣言讨论了数字形式下宣言的作用。接着他们进一步讨论了艺术机构在面对性别、自动化技术和社群理念等方面的问题时借助数字技术和通信平台的发展所能发挥的作用。第二个采访是约书亚·西蒙(Joshua Simon)和鲁思·帕蒂尔(Ruth Patir)就展览《在液体中》(In The Liquid)的意图和指向性进行的。该展览是由约书亚为在特拉维夫市的巴特亚姆举行的“截屏”艺术节(Print Screen Festival)策划的。这个项目可以说将策展机构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因为像这样的作品从未被展出过;这些“非物”沿着一个由灯箱、玻璃窗和屏幕组成的圆形大厅延伸,暗示着一个没有开头或结尾的长句,正如约书亚和鲁思·帕蒂尔在对谈中所说:“此次展览包括了一支3D打印的‘夜光’枪、一枚比特币银行硬币、一张1080i显卡、一段1984年苹果电脑商业广告的视频、一本关于‘诱惑的艺术’的书,以及数百个装有来自硅谷的超级食物品牌Soylent Green食品的罐头等。”

除了这些采访,我们还重新发布了名为“新场景”(New Scenario)的团体为本期委托创作的三件作品中的一件。为了展示在网络浏览器、现实生活或传统画廊空间中制作作品及策展的工具、路径和建议,这个团体制作了四张海报。这些海报(或作品)表现了策展人对布景的影响,他们为(图像的)制作选择了特定的地点、情形或场景,同时也表现了策展人对作品舞台设计的影响。为了完成两个艺术家的委托,一篇由三个计算机生成的声音来表演的三人行动诗的视觉散文,声音的内容质疑了导引路线或沥青和光纤等材料,也正是这些材料,我们才能够通过网络浏览进入发散空间,并为替代体验创造实用程序。

是什么让公共空间感觉真实?是触觉、物质、意识,或是意识形态的概念?新增的与陈小文、李振华、毕昕、周姜杉、杨静和艺术家Y的采访,为最初期刊讨论的焦点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立场。陈小文、李振华和毕昕之间的第一篇访谈探讨了策展历史和数字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其中特别关注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代际发展。这场对话基于中国早期的策展方式,即艺术家亦是策展人,延伸了什么是策展人和谁是策展人的话题。而当前的趋势意味着这些形式已不太常见,这与西方艺术家主导的策展在数字策展活动中变得越来越普遍的情况相一致。这次采访为整个数字策展历史提供了中国语境,可以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阅读里希特为最早的期刊撰写的文章中提及的关键时刻。这种历史的语境化在与周姜杉、杨静和艺术家Y的第二篇采访中也得到了支撑。在采访中,他们通过分析超越以及受白立方启发的实践活动,探索了在数字艺术制作、数字传播和展示模式所采用的多种路径和实现方式,这尤其在他们的作品中,例如“屏幕间”(SCREENROOM)和《游戏现场》(Games Site)等得到体现。对话谈及了图像的传播、流通和消费,线上和线下的创作方式对策展定义的影响,以及中国网络结构的独特性对于西方网络和图像生成方式的反思。

本期的编译与两场新采访希望在当代数字网络和对数字技术的日益依赖的背景下,拓宽艺术创作和策展实践的生产形式视角。本刊首次发表于2020年4月,正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如今,这个世界和它与数字的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重读初期的稿件以及新文章和艺术家的创意新作,与之前的世界和各种观点交汇的对话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观点。

PDF出版物《场景余波:善意的网站和元社区:)》(Scene Afterform: Bona-fide Sites and the Meta Community :))作为最早刊例的开端,汇集了十一个关于数字未来的小命题以及有关在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统一资源定位符)的觉醒时代策展和艺术品作品功能的想法。鄂木斯克社交俱乐部在苏黎世的米格罗斯当代艺术博物馆(Migros Museum fuer Gegenwartskunst)的“介入”是多萝西·里希特策划的“思辨策展”(Speculative Curating)系列的一部分。对我来说,作为其中的一名编辑,这个问题使我可以围绕数字叙事中的社区以及数字和IRL(In Real Life,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组编问题:“我得出的结论是,把URL和IRL在分类上分开只能是象征性的,在政治上不会取得任何进展。这一结论是通过对海伦·海斯特和阿曼达·比奇(Amanda Beech)的采访得出的,她们为数字如何成为与构成它的硬件一样真实的物理材料提供了深刻的见解。考虑到这一点,我将在接下去的篇幅中继续呈现您将与之互动的文章。”

当我第一次介绍本期刊时,我想请读者把正在呈现的作品视为创造一些重新定位现状的可能性的东西。更确切地说,试图将可能产生“共同”(commoning)想法的内容置于语境中,将我们的网络塑造成这个数字全球主义中的一个社区。我们如何才能走得更近而不是更远?这些工具如何帮助我们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桥梁?“数字是一个平台,而不是蓝图”(摘自与海伦和KA·伯德的对话)。我呼吁读者在阅读本期刊时也这样思考。这些数字的想法是正当合理的,并且作品需要靠认真的反思与斟酌来体会。

保罗·斯图尔特(Paul Stewart)是一位专注于批判性实践和社会参与的研究员和策展人,其关注领域包括民主、知识交流以及批判性教育。他以策展和艺术方法为基础,曾在英国和欧洲策划了20多场展览。他是《艺术、批判教育学与资本主义》(Art, Critical Pedagogy and Capitalism,Routledge,2021年)一书的作者,同时还与Bloomsbury合著了一本关于教育美学的新专著,预计将于2024年出版。他是米德尔斯堡艺术周(Middlesbrough Art Weekender)和替代艺术学院(The Alternative Art College)的创始人,致力于推动学术研究和策展学习的创新。他担任蒂赛德大学米德尔斯堡现代艺术学院(Middlesbrough Institute of Modern Art)的首席讲师,并共同指导策展学徒硕士项目课程。他于2017年共同创办了米德尔斯堡艺术周,并曾参与成立了诸如另类艺术学院(2011-2014年)等集体组织。目前,他与Dawn Bothwell共同运营着“Bad Spirits”项目。

注释

1 多萝西·里希特,《从历史视角看数字化策展》,OnCurating,2020,第45期:9,https://www.on-curating.org/files/oc/dateiverwaltung/issue-45/PDF_to_Download/oncurating_45_final_download.pdf

Go back

Issue 56

Curating the Digital Expanded |
数字策展

by Paul Stewart

保罗·斯图尔特(Paul Stewart)翻译:张唯一

多萝西·里希特(Dorothee Richter) 翻译:张唯一

萨宾娜·希墨尔斯巴赫(Sabine Himmelsbach) 翻译:蒋子祺

Conversation with Chen Xiaowen, Li Zhenhua, and Bi Xin

by KA Bird and Paul Stewart in Conversation with Helen Hester

KA·伯德、保罗·斯图尔特与海伦·海斯特的对话 翻译:邓家杰

Conversation with Artist Y, Yang Jing, and Zhou Jiangshan

Ruth Patir in Conversation with Joshua Simon

鲁思·帕蒂尔与约书亚·西蒙的对话 翻译:陈粤琪

新场景(New Scenario) 翻译:陈粤琪

多萝西·里希特(Dorothee Richter) 翻译:张唯一